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
因带状疱疹病毒的难治性造成全国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而我们到原始森林里找到了一系列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
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的治疗
一、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祖国医学称为“热疮”。
[病原学]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双链线形DNA病毒,人类是唯一的天然宿主。根据其抗原性质的不同,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可有多种型别,其中I型主要引起头面部皮肤、黏膜感染;型主要引起生殖器和肛门感染。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根据机体免疫状态,单纯疱疹分为以下两种感染方式:
(一)原发感染 发生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如婴幼儿。原发感染多为隐性,仅有约10%可以出现症状,表现为疱疹性湿疹、疱疹性牙龈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以及疱疹性脑炎、肝炎等。由于HSV在体内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故每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体内潜伏的HSV可活跃并引起病变
(二)复发感染 可能系潜伏在局部感觉神经节细胞中的病毒,受某些因素(如急性发热、月经、日晒、过度疲劳、情绪异常等)影响导致病毒激活,病毒沿神经到达皮肤后导致皮疹复发。常见为口腔附近的复发性单纯疱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也属此例。
本病的感染和复发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有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病情常严重,且发作频繁。
[病理]
表皮内水疱,早期为多房性,后期为单房性。疱内可见气球状细胞。后者即圆形肿胀的表皮细胞,无棘突,胞质嗜酸性。胞核内可见3~8m大小嗜酸性包涵体。
[临床表现]
皮疹好发于皮肤和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等部位。常在急性发热病时发生。起初局部有灼热、刺痛和痒感,,数小时后患处皮肤潮红,继之出现一群粟粒样水疱,1~2小时内可发展到数群水疱,密集成簇但一般不融合。疱壁薄,疱液澄清,水易破而形成糜烂面,数日后结痂脱落而愈。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病程约1周。皮损严重或伴继发感染者,可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可留有浅瘢痕。
生殖器疱疹为常见的传播性疾病之一,传染性和复发率均较工型疱疹为高。在男性多见于包皮、龟头、冠状沟处;女性多位于阴唇、阴蒂、宫颈处。由于局部潮湿及摩擦等因素,水疱常不明显,而表现为小片浸渍糜烂面,或形成浅溃疡,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对女性生殖器单纯疱疹患者警惕宫颈癌发生的可能性。
除上述部位外,其他部位也可反复固定发生,如在臂、肩等处。
新生儿疱疹常严重,变化大,多种脏器如肝、中枢神经系统可受累并可迅速致死,而皮肤上可仅有少数水疱或不出现水疱,应特别注意和重视。
二、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属 DNA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一致,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具亲神经和皮肤的特征。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婴幼儿中,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入侵引起原发感染,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病毒感染后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脑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各自支配的周围神经到达皮肤,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患原发水痘后能再发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发生后很少复发,这与前者发病后产生不完全免疫(IgM反应)及后者发病后产生完全持久性免疫(IgG反应)有关。
本病常呈散发性,其发病常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在老年人,局部创伤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白血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一级较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患者等,均较正常人明显易感,且病程迁延,病情较重,后遗神经痛也较突出。
[病理]
皮肤的病变主要在表皮,水疱位于表皮的深层,在疱内及边缘处可见明显肿胀的气球状表皮细胞。在变性的细胞核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支配病变皮肤处神经的神经节内也有病变,表现为脊髓后柱节段性脊髓灰白质炎,神经节和神经后根有剧烈炎症反应。真皮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在皮疹出现后不久也出现明显变性。
[临床表现]
常先有轻度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痛以及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等。
典型的皮损为在炎症基础上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皮损沿外周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具特征性,有诊断价值。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若无继发感染,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表现常不典型,而有不同名称:对有神经痛而无皮疹者称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而不发展为水疱的称顿挫性;发生大疱的为大疱性;出血的为出血性;坏死明显的为坏疽性;皮损因病毒血源播散的称泛发性;累及内脏如肺、肝或脑部时称带状疱疹性肺炎、肝炎或脑炎。极少数可累及两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双侧性或同侧有数支不同神经分布的损害。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具诊断价值,常出现在发疹前或出疹时,并可逐渐加剧。儿童患者痛感较轻或不痛,老年患者则呈阵发性加剧,常难以忍受,且在皮损消退后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带状疱疹病毒最易侵犯肋间神经。脊神经中除胸部神经单独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腹部皮肤外,其他的脊神经多与相邻的几个脊神经相互联合后形成颈、臂、腰、骶髂神经从,再从各神经从分出许多周围神经,分别分布到颈、上肢、下肢和会阴部皮肤。因此,胸部神经发病后常能由肋间神经明确地反映出病变的节段。而颈部、腰骶部神经发病后,仅能从皮损了解到脊神经病变的区域。
脑神经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较常受累的为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老年人多累及三叉神经,其中以眼支最多见,常有剧痛,皮损分布于一侧额面部,若鼻尖部出现皮疹则易合并眼炎,严重的可导致失明。因此,眼支病变时应特别注意检查角膜,以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在上颌支受累时,于悬雍垂和扁桃体出现水疱,下颌支受累时,则在舌前、颊黏膜等处出现水疱。面、听神经受病毒侵犯后,外耳道或鼓膜出现水疱并可有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以及患侧面瘫、舌前 2/3处味觉消失等症状,又称为耳带状疱疹,由此组成的面瘫、耳痛和外耳道疱疹三联症又称 Ramsay-Hunt 综合征。
脑神经或颈神经节被病毒侵犯后如向上蔓延,可产生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应予警惕。
此外,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侵及自主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后,可产生相应系统的症状,如胃肠炎、膀胱炎、腹膜炎、胸膜炎等表现。本病病程一般约 2~3 周。泛发或复发者常提示有免疫功能缺陷,应注意潜在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摘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